· 超越智商(IQ)测试 破译人类智力(ZL)密码 创立智力测量中国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皮纹生物识别多元智力测量——翟氏智力测量。
·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必将改变我们所有的传统观念。
·生理遗传——多元智力测量是人生工程设计的依据
·智力开发是金矿开采 智力测定是采前勘探
·认识自己 设计自己 完善自己
·决定让孩子学习什么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测量生理遗传——多元智力,可以帮助父母正确认识,设计自己的孩子,实现更加完美的人生。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
·竞争的时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对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要选择正确。就必须测定生理遗传即多元智力。
·宝剑劈柴不如斧,骏马耕田不如牛。你可知晓自己(自己的孩子)是宝剑或是斧?是骏马或是牛?
·让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东方科奥助每个学子驶向成功的彼岸

·2016年5月,在对我研究所生理多元智力测量考察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范兆良决定成立“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脑科学应用与教育技术研究院”,并聘请翟桂鋆任院长。

·2016年4月15日,我研究所一行四人在翟桂鋆所长带领下参加了朱元交发起的皮纹检测业研讨会。会议上进行了学术讨论与经验交流,并决定成立“中国皮纹学学会下属的皮纹检测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

·2016年3月,翟桂鋆所长被教育部战略发展学会聘为专家组成员。

·2015年4月,翟桂鋆所长主编的《中国当代皮纹学研究》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14年9月12日至13日,由科技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主力、北京市东方科奥人类智力潜能研究所承办的“中国首届皮纹学高峰论坛暨中国第二届皮纹学与认知能力相关研究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全国100多位皮纹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决定成立“中国皮纹学学会筹备委员会”。




联系电话:
 
010-84131431

 

《 参 考 消 息 》

 2002年11月23日

指纹破案百年史

 [法国《科学与生活》月刊10月号文章]题:指纹破案百年史

  原编者按 在1902年发生的一起谋杀案的侦破过程中,罪犯留在现场的指纹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在当时,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以后,指纹识别法便一直是警察的一种侦查手段,尽管它可能不完全可靠……
  1902年10月17日,警察在一个牙医的诊所里发现了一具尸体。该诊所位于福布尔一圣奥诺雷大街157号,犯罪现场惨不忍睹。45岁的约瑟夫·雷贝尔11年来一直是奥古斯特·阿洛医生的保安,而现在约瑟夫·雷贝尔的尸体躺在一间候诊室的地板上。很明显,他是被勒死的。警方最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凶手在逃跑之前偷走了1650法郎矣其他一些小东西,诊所里没人看到或者听到什么,警察们毫无头绪。尸体解剖只证明他是“被勒窒息而死的”,时间在凌晨5点到6点之间。其他方面毫无进展。
  死者的两个朋友被捕,但随后被释放了。《费加罗报》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找不到罪犯的任何形迹,找不到一个嫌疑犯。”福布尔一圣奥诺雷大街157号谋杀案似乎要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了,除非……
  除非候诊室里一个打碎的玻璃橱上留下了罪犯的手印。玻璃上确实有四个清晰的拇指印。罪犯档案侦缉处负责人阿方斯·贝蒂荣拍下了这些形迹,以防万一,贝蒂荣是个很聪明的人,曾在苏格兰当过一段时间的德语教师,1879年进入巴黎警察局,起初只是负责记录嫌疑犯体貌特征的普通职员。
  升职后的贝蒂荣制定了一套人体测量方法来辨别罪犯。按照他的人体测量法体貌特征未包括每个罪犯分别、正面与测面拍的两张照片和他身体“稳定部位”(颅骨、耳朵、鼻子和嘴巴等)的特征,当然还有罪犯的某些明显体征(肤色、体型等)。这样警察局就拥有了一些可靠的。便于归类和查询的资料,贝蒂荣的同事们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疯子”,但他却取得了警察局长的信任,后者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让他检验这套方法,查找一个惯犯。贝蒂荣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成功了。他被任命为罪犯档案侦缉处负责人,这个部门是1893年专门为他设立的。贝蒂荣让罪犯档案侦缉处储存了几万份体貌特征卡,并引进了度量摄影术──这种技术可让尸体和未被破坏的现场“说话”。
  贝蒂荣被誉为“巴斯德式人物”,他发明的方法也被冠以“贝蒂荣式罪犯人体测量法”的名称──这个方法后来在全欧洲和美国推广开来。
  现在,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贝蒂荣去做。他拍下了福布尔一圣奥诺雷大街157号凶杀案现场的指纹,将拍出的照片放大四倍,并立刻与保存的体貌特征资料进行对比┉成功了!10月24日,凶杀案发生仅一周后,贝蒂荣向预审法官约里奥递交了报告。他肯定地说:“杀害雷贝尔的凶手名叫亨利一莱昂·谢弗,此人以前犯过罪。他的指纹与从案发现场提取到的指纹惊人地吻合。”谢弗在马赛被捕,这个26岁的阿尔萨斯人以前是个送货员,几个月前因为盗窃罪留下案底。谢弗坦白了罪行,被判处终身苦役,1905年死在狱中…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利用指纹破案的第一个案例引起了怎样的轰动。报纸铺天盖地地将指纹赞誉为“惟一不会弄错也从不会说谎的揭发者”。《费加罗报》赞叹道:“警方找到谢弗,然后将他逮捕。他只能招供。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暴露了自己的罪行。人体测量学取得的这次胜利应当被经常提及,以在加博里欧(法国小说家,被誉为侦探小说之父)们江郞才尽时为他们提供素材。”
  事实上,每个手指的顶端都有一个独特的图案,由稍微肿大的“肉垫”及其上彼此间隔很小的凸起纹理(即乳头状小突起)组成。洛桑大学犯罪学与犯罪侦查学院的专家皮埃尔·玛戈解释说,受精几周之后,胎儿的指纹就“最终成形,乳头状小突起不再改变,直至腐烂”。手指的纹理排列多种多样,这些变化多端的涡卷线状图案形成了独特的标志,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根据高尔顿在1892年进行的估算,找到两个相同指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640亿人中能找到一例,即使同卵双胞胎的指纹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探究历史,那么世界上第一个描写了指尖的乳头状小突起的人是英国形态学家尼赫迈亚·克鲁,他在1684年的《哲学公报》上非常精确地描述了指纹的各种形状。但直到19世纪初,捷克生理学家扬·埃万杰利斯塔?普尔基涅才按照大致纹理,将指纹分成九类。1858年,英国法官威廉·詹姆斯·赫舍尔(1833—1917年)产生了与土著人签订协议时让他们在名字下按手印的想法。1877年,他又要求犯人们在入狱之前留下手印。巧合的是,与赫舍尔同时代的亨利·福尔兹(他是东京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扔下了手术刀,转而研究在江户发倔出来的老门房上浇铸的指印。福尔兹给达尔文写了一封信,皮埃尔·玛戈称这封信具有预见性,信中写道“指纹是鉴别惯犯、辨认无名尸体和查找罪犯的一种理想工具”。之后,1880年10月28日,福尔兹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标志着指纹用于犯罪侦查的开始。
  那么,“指纹识别”概念的发明权到底应当属于福尔兹还是赫舍尔呢?专家们还在争论……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自20世纪初以来,指纹识别技术充分显示了它的作用。
  如今,“指纹识别”技术已被全世界的警察接受,调查员们对它“惟命是从”。
  现在进行指纹识别很简单:只需在电脑屏幕上将精确扫描存档的指纹与嫌疑犯的指纹进行对比即可。为了具有法很效力,一般要求两个指纹间有12个相同之处(英国要求16处,德国要求8到12处),且不得有一处不符。

   

北京市东方科奥人类智力潜能研究所